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xscQZGFoV8
www.youtube.com
空中主日學 神學與教會歷史/教會歷史 講員:蔡麗貞博士 為什麼基督教有不同的宗派?教會發展有哪些歷史上的派別由來與 ...
|
(7)救恩論(上)
經文:羅馬書第一章到第三章
一、前言
各位觀眾朋友,謝謝你收看空中主日學的節目,我是蔡麗貞。繼續跟大家介紹教會歷史的專題,我們今天進行的是,初代三個核心信仰中的第三個救恩論,也是第三面照妖鏡。主要是討論兩個問題,第一個是:為什麼人類需要救恩?那麼答案是:因為是人都犯了罪,羅馬書第一章到第三章。救恩論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:那麼人如何得救呢?答案是因信稱義。
二、罪的定義
所以我們現在先來看,聖經所講的什麼叫做『罪』。聖經所講的罪,跟我們一般中國的文化,所講的罪是很不一樣的。聖經所講的罪,主要有五個層面。
第一層面---射不中
第一個罪,原來的意思是沒有射中目標,射歪了,沒有射到中心點,沒有達到上帝的標準;上帝的標準是一百分。如果你考九十九分,你還是罪,上帝的標準,我們只要缺了一點點,就是罪。和合本把羅馬書三章二十三節,翻譯成為: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 神的榮耀。」就好像滿月一樣,你缺了一點點就是罪。天主教的思高聖經,把它翻譯成為:「因為世人都犯了罪,失掉了天主的榮光。」只要失掉一點點,只要你沒有達到上帝的標準;上帝的標準是完全,有誰是完全呢?沒有人可以達到上帝的標準,人人都是罪人,這是第一個。
第二個層面---不相信 神
第二個罪,聖經所啟示的罪,罪的中心目標,中心的思想就是,不相信上帝就是罪。亞當夏娃不相信 神的警告,不相信上帝的命令,他們寧願相信蛇,那個發音很像, 神跟蛇。人寧願相信蛇的試探,而不相信上帝的警告,成為一切罪的來源,所以罪的中心就是不相信上帝。那有誰一生下來就認識上帝、相信上帝呢?沒有!所以其實它也就是說:人人都是罪人。
第三個層面---原罪
好,第三個,第三個也是很震撼人心的,所謂原罪,根據一般的文化,包括中國的文化,包括亞里斯多德;亞里斯多德說:做錯事的人,犯罪的人才是罪人;做好事的人是義人。可是聖經把它反過來,聖經不是看我們的表現,不是看我們的行為,聖經是以人的地位來定我們的表現。因為你是罪人,所以你才會犯罪。那我們在基督裡面,我們成為義人,所以我們才能夠行屬靈的善事。
聖經講原罪講得最清楚的是,羅馬書五章十二節:「這就如罪是由一人入了世界,死又是從罪來的,於是死就臨到眾人。」然後接著是:「因為眾人都犯了罪。」因為我們有罪性,所以我們人才會犯罪,這是原罪或者是罪性。聖經講罪性的時候講得很生動,它是控制我們去行惡的力量,不能不去行。明知不應該行,可是還是去做,那是一股你沒有辦法勝過的力量。
人類的第一宗謀殺案,哥哥該隱殺掉了弟弟亞伯,那麼上帝就故意對該隱說:你弟弟在哪裡呢?那麼該隱說:我豈是看管我弟弟的?上帝說:你為什麼發怒呢?為什麼要變了臉色呢?有話好好說嘛,「你若行得好,豈不蒙悅納;你若行不好,罪就伏在門前,它必戀慕你,你卻要制服它」這裡說得很生動,罪就伏在你們家的門口,罪好像一頭野獸,它隨時伺機要吞吃你,那你怎麼樣要制服要對付罪呢?它這裡用了兩個動詞,它必戀慕你,你卻要制服它。這個戀慕跟制服,跟上帝咒詛人類的兩個動詞是一樣的。女人要戀慕男人,男人要挾制女人,那個動詞是一樣的。罪一生都在纏著我們,我們人要想辦法擺脫它,要控制它,這就是罪性。它控制我們去行惡,「立志行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。」罪性最好的定義就是,不能不犯罪!好可怕。保羅,新約的保羅把罪人,把那個罪把它人格化,把那個罪講得好像是一個人。羅馬書第七章十一節說:「罪趁著機會,藉著誡命引誘我,並且殺了我。」罪會殺人哦!罪好像兇手一樣,保羅把它擬人化了。罪一生跟著我們,我們要想辦法擺脫它,制服它。
第四個層面---內心不潔
第四個聖經所啟示的罪的涵義是,內心不潔就是罪。當我在講這些罪的定義的時候,各位觀眾也不妨想一想,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層面裡面,有沒有這些意思?有沒有這些層面的定義?
第四個是耶穌所提出來的,耶穌的登山寶訓有講到說:若是你看見婦女就動了淫念,你就犯了姦淫的罪。那很可怕,大概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曾經犯過這樣的罪,看見婦女就動了淫念。市面上黃色的畫面這麼多,黃色的雜誌這麼多,你不小心看到,那一定會就有不好的邪念。耶穌說:你不用真的跟女人上床,你只要動了淫念,你就犯了姦淫的罪。
好,耶穌在登山寶訓又說:你如果恨你的弟兄,你就等於犯殺人的罪。我想祂也把天下所有的女人,都一網打盡了。哪一個女人沒有恨過人呢?你不用真的拿刀子捅人一刀,你只要心裡恨你的弟兄,不肯原諒那曾經得罪你的人,你就等於犯了殺人的罪。耶穌那個登山寶訓是超高標準,律法的標準已經很難達到了,耶穌又給我們一個更高的標準。耶穌的登山寶訓,其實是要我們看見,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上帝超高的標準,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,只有耶穌是完全的。
好,內心不潔就是罪,這是相當振聾啟瞶的啟示,羅馬書裡面有講到:貪婪、嫉妒這些都是內心不潔。我記得有一首聖詩說:我沒有罪,殺人放火我不會。通常我們中國人想到罪,就是殺人放火這個外表的行為,作姦犯科,偶爾說謊溜了嘴,天下烏鴉一般黑,我們就認為說謊那些才算是罪。聖經也有講到這些表現出來的行為,罪行或者是惡行。羅馬書第一章的後面後半部,講到很多很生動的各樣的罪行,我們先來給罪,聖經的罪,下一個結論。
根據奧古斯丁所說的:罪就好像一個人,背轉向 神,然後面對世界。根據 神學家馬丁路德說:罪使一個人扭曲,然後人漸漸以自我為中心,背對著 神,面對世界,這是罪,以自我為中心也是罪。我很喜歡馬丁路德的定義:以自我為中心。人要把上帝趕下寶座,人自己要坐上那個寶座,人要以自己作為是非善惡的標準。
你知道為什麼上帝不要人吃那個分別善惡的果子嗎?因為上帝要人以祂的誡命,以祂的話語,作為我們道德是非善惡的標準;但是人不要,亞當不要,亞當他吃了分別是非善惡的果子,意思是說:人要以自己作為是非善惡的標準,人不屑上帝做標準,這是罪的由來。
罪不僅是消極的,缺乏上帝原先的良善、公義、聖潔,而且罪是積極的作惡。聖經所啟示的罪,它不是哲學性的問題。年輕的時候的奧古斯丁,他也想要用哲學的方式來解釋罪。他說:上帝是純存有Pure being ,那麼罪是相反,罪是None being不存在的。上帝是完全的良善,那不存在那個良善就是罪。可是後來奧古斯丁他放棄了這種哲學性的解釋,他回到聖經裡面罪的定義。罪也不是教育性的問題,中國人喜歡用孟母三遷這個例子,來作為教育的一個根據,給小孩子好環境好榜樣,小孩子就會學好;給小孩子不好的環境,不好的榜樣,他就學壞。但是聖經所說的罪,不是教育性的問題。聖經所說的罪,也不僅是倫理性的問題,不僅是道德行為的問題。聖經所說的罪,當然也不是心理學的問題。聖經所說的罪,不是哲學性,不是教育性,也不是倫理性心理學的問題,而是 神學性的問題。什麼叫做 神學性的問題呢?所謂 神學性的問題是,它關乎人跟 神之間的關係,它是講到人類救恩的問題,亞當犯罪的最大的結果是,人不再尋找上帝人不再渴慕救恩,這是我們救恩論第一個要面對的課題。
三、因信稱義
救恩論的第二個課題是,那麼人怎麼得救呢?因信稱義!那麼我們先來看,聖經所啟示的稱義的內容。有四個內容:稱義其實是一個司法的名詞,稱義在羅馬書啟示的很清楚。
第一個內容---地位改變(在上帝面前)
第一個它講的是在上帝面前地位的轉變,有兩個要點,第一個是在上帝面前,不是在人的面前你的表現,而是在上帝面前,馬丁路德很喜歡講那個成語Coram Deo那個拉丁文,他的意思是說『在上帝面前』這是第一個要點。
第二個內容---地位改變(上帝的宣告)
第二個是地位的轉變,它不是你真正實質行為的改變。當然你信主之後,行為會漸漸的修正,會漸漸的變好,但是聖經所講的稱義是地位立刻的轉變,上帝的宣告那瞬間的轉變。
我舉兩處的經文,一處是在羅馬書三章二十節:「凡有血氣的,沒有一個人因行律法,能在上帝面前稱義。」在上帝面前稱義,因為律法原是叫人知罪。稱義的反面就是定罪,就是知罪。哥林多後書三章第九節:「若是定罪的職事有榮光,那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。」定罪是律法的職事,而稱義是福音的工作。那麼這裡作一個對比,稱義的反面就是定罪,就是知罪,而且這些都是在上帝面前的一個宣告,稱義是地位的轉變。第二個它的涵義是,稱義仍是被動的,上帝是主動的,我們是因著信被稱為義,英文就很清楚We are justified,我們是被動的被稱為義,上帝主動。
第三個內容---歸算的義
第三個是歸算的義imputation歸算的義。羅馬書第四章保羅說:「做工的得工價,不算恩典;惟有不做工的,只信稱罪人為義的 神,他的信就算為義。」不是你真的是好人,不是你真的配為義,而是上帝算你為義。就好像你跟人家下棋,你的棋藝很差,對方他不想再耗時間跟你下棋,他就說:算了,算了,這一場算你贏。不是你真的贏,而是他算你贏,歸算的義。
第四個稱義的涵義是,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公義,不是我們自己本身是公義的,而是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義。我們就好像來到上帝面前,披上了耶穌基督公義的外袍,不是我們本身是上帝的兒女。
我想到一個例證,我在歐洲唸書的時候,有機會到農場去參觀,那就看到有一頭母羊,牠在餵奶,很多小羊在吸奶,就看到這群小羊裡面有一隻小羊,牠披著一個羊皮,我問農場的主人,他說:因為那一頭小羊牠的媽媽死了,所以沒有母羊餵牠的奶,所以我們就把這隻小羊,帶到這剛剛生了一窩小羊的母羊面前。可是母羊知道那不是牠的小孩,牠不肯餵奶,農場的人都知道怎麼樣解決這樣的事情,牠們就把那一頭剛剛生了小羊的母羊,牠生了很多的小羊,其中有一頭小羊死了,他們就把那小羊的皮剝下來,然後披在那個死掉媽媽的小羊身上,然後把牠帶到母羊的旁邊去吸奶。那母羊牠聰明是有一點聰明啦!牠可以聞味道,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,那現在牠聞到了自己小孩子的羊皮,牠就以為那是牠的孩子,所以牠就接納了那一頭小羊。我們來到上帝面前也是如此,不是我們配稱為上帝的兒女,我們乃是披上耶穌基督公義的外袍,當上帝聞到了耶穌基督馨香的祭味的時候,祂就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兒女。
所以不是我們本身是義人,而是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公義、我們的聖潔、我們的救贖。這是記載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三十節,這個是我們結論哦!我們給稱義下一個結論哦!救恩是上帝單方主動,所完成的工作,人一點功勞都沒有。人唯一的舉動就是,我們被動的來到上帝面前,接受上帝所為我們完成的禮物。 神學家根據剛才我所說罪的定義,稱義的定義,他們給救恩論下了一個結論,這個結論是等一下我要講的,救恩論四個重點的第一點。
四、救恩論
1.人的敗壞
第一點就是人已經完全敗壞,人已經完全墮落,這個英文稱為total depravity。這一句話也是有一點危言聳聽,這個很聳人的啊total depravity,並不是說人沒有行善的能力,所謂人已經完全敗壞,完全墮落,完全無能為力,主要是在講 神學的問題。
各位觀眾,我現在所講的重點,都是在 神學的架構之下,它不是倫理的問題,它不是哲學的問題,它也不是教育或者心理的問題,它是有關於 神學的問題,有關於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的問題,有關於人救恩的問題。
Total depravity意思是說:我們在救恩的事情上,已經無能為力,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動的去尋找上帝,人不能夠行屬靈的善事,那是屬靈,屬靈界的,人沒有辦法不犯罪,至於人在道德倫理上,還是有一些行善的能力。那麼詩篇,或者是在福音書裡面,馬太福音,馬太福音耶穌說:「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,有什麼賞賜呢?就是稅吏不也這樣行嗎?」我們也可以去關懷別人,可以去照顧孤兒寡婦,我們也可以去救濟窮人,這些所有的人都有一點這樣行善的能力。但是當聖經說:人已經完全敗壞墮落的時候,它是在指我們尋找上帝的事情上,已經沒有能力了,連一個人也沒有尋找上帝的,這是保羅他引用了詩篇。
保羅在羅馬書第三章,他引用了詩篇,他說就如經上所說的,羅馬書第三章第十到十一節:「經上所記,沒有義人,一個也沒有。」這個義人並不是指救濟啦!做好人好事的那個好人啊!這裡所講的義人是明白上帝、尋求上帝的人。聖經說一個也沒有,你相信嗎?羅馬書十一章三十二節:「因為 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當中。」加拉太書三章二十二節也是如此說:「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,沒有一個例外。」人類好像是一團土,亞當夏娃犯罪已經代替我們所有的人墮落了。人在尋找上帝、渴慕救恩的事情上,已經無能為力,完全敗壞、完全墮落。
好,以弗所書第二章:「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,祂叫你們活過來。」
我記得以前在美國佈道會的時候,最後講員呼召決志的時候會說:各位朋友,你如果今天聽了我的講道,你願意相信耶穌,請你舉手,我為你禱告。然後過一會兒,他給聽眾一些時間,他就說:再說幾句話。他說:各位朋友,你不要再猶豫了,不要再遲疑了,我現在給你一個很好的機會,明天要發生什麼事情,你都不知道,沒有一個人能夠掌管明天,你們現在很危險了,我是把救生圈丟給各位,如果你決志,你願意舉起你的手,就好像你抓住了救生圈,你就會得到救恩,我為你禱告。那事實上,這些鼓勵人家決志的話,是有一點 神學上的瑕疵,因為根據剛才我所唸的,以弗所書第二章第一節,這些還沒有接受救恩的人,他們不是在水中快要被溺斃了,他們不是很危險。聖經說:他們已經死了!「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。」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很危險。如果一個人肯承認他是罪人的話,其實他離救恩已經很靠近了,他已經快要跨過那個門檻了。通常人拒絕承認自己是罪人,不肯承認他需要救恩,這是我們救恩論第一個要點。第一個重點,人已經完全敗壞、完全墮落,無能為力,因此它引進的是第二個重點,我現在介紹的四個重點,也是環環相扣,由第一個引進第二個重點。
2. 神主動
既然人無能為力,完全敗壞,那麼除非是上帝主動的施恩,上帝主動的來尋找我們。約翰福音第六章講得很清楚,耶穌又說,六章六十五節,耶穌又說,我們先看四十四節好了。四十四節,第六章:「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,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,到我這裡來的,到末日我要叫他復活。」不是你主動去尋找耶穌,也不是你自己跑到教會,而是上帝先吸引你、我曾經聽過有一些見證說:他可能是因為戀愛失戀了,或者是因為聯考失敗了,心裡很鬱卒,他跑到教會去,當天有佈道會,他就決志了,所以他很幸運,是他自己跑到教會的。他很識貨,他第一次聽到佈道會,他就決志了。有沒有搞錯?其實聖經說:是上帝主動吸引人,不是人來尋找上帝。約翰福音六章六十五節,耶穌又說:「所以我對你們說過,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,沒有人能夠到我這裡來。」是上帝吸引人,是上帝的恩典在先,人才能夠來到 神的面前。
五、結論
有人來到教會幾十年,都還是混水摸魚,都還沒有接受耶穌,所以不是人這邊的主動,而是上帝的主動。哥林多前書十二章第三節:「所以我告訴你們,被 神的靈感動的,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,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,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。」所以當我們願意承認耶穌是主,當我們相信耶穌的時候,不是我們能夠去尋找,我們能夠去接受,而是聖靈先感動我們。所以救恩論的第二個重點是,上帝主動的施恩,因此要接著下一次我們要講的第三個要點是,人就完全被動。
好各位觀眾朋友,我們今天介紹救恩論,到此結束。謝謝您的收看!
註:
此信息文字直接自GOOD TV空中主日學節目中選錄整理,並未經講員再次過目。如有疑問請參照原節目影音檔,或向GOOD TV洽詢。GOOD TV網址:http://www.goodtv.com.tw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