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3d2vBaexaE

 
www.youtube.com
空中主日學 神學與教會歷史/教會歷史 講員:蔡麗貞博士 為什麼基督教有不同的宗派?教會發展有哪些歷史上的派別由來與 ...

19)羅馬天主教

 

一、前言

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,歡迎收看空中主日學的節目,我是蔡麗貞。我們現在進行的是教會歷史的專題,今天要介紹的是『羅馬天主教』。

 

二、天主教是「異端」?

在我教書的生涯中,常常需要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一個問題,就是天主教究竟是不是「異端」?這個問題其實也有兩極的看法:有人認為天主教,不但是離經叛道的異端,更是啟示錄十七章所提到那一位,身穿紫色、紅色衣服的大淫婦,就是敵基督。王永信牧師的一本書「真道手冊」就是把天主教定為異端;不過已故的沈介山老師,他說王永信牧師這本書的資料比較陳舊,有人認為天主教不是異端。

我有幾位天主教的朋友,他們聽見基督教定他們為異端很不開心,他們還表示說:「過去的歷史中,都是他們天主教的教廷來定別人異端,現在居然是別人要定他們異端,實在是變天了。」我們很景仰的幾位天主教的風雲人物,像Teresa修女、像盧雲神父,他們的很多德行表現,他們對窮人的服務、對智障兒童的服務,都是我們很敬佩的。

旅居澳洲的黃彼得牧師,他從前所寫的書,也曾經定天主教為異端,不過據說他在課堂上,最近已經改變立場了。黃彼得牧師是我的好朋友,他前年來信的時候,他跟我說:「年紀可以改變對宗派的看法,也許當我們對宗派的知識增加的時候,就可以澄清過去的誤會。」我盼望,我們不是用中世紀天主教最腐敗的那個情況,來定罪天主教,畢竟每一個宗教團體都不斷的在改變中,連我們自己也是一樣,我們也會犯錯誤,我們也需要靠上帝的恩典,來持續的自我修正、自我反省。

基督教有三大宗教團體:第一個是羅馬天主教;第二個是希臘正教;第三個就是我們基督教。這三個基督教團體都接受三個基要的信經,就是那三個核心真理,三個基要信仰所導出的三個基要信經,既然羅馬天主教也接受了這三個信經,可見他們當然不是異端。但是有人會質疑說,當年馬丁路德不是反對天主教的救恩論嗎?所以,我們從這一點來開始討論。

 

三、惟明論的救恩論

馬丁路德當年所反對的經驗哲學的惟明論的救恩論,還記得嗎?「契約神學」就天主教今天看來,他們也認為那是異端,因為惟明論的救恩論認為:人在救恩上需要先踏出第一步,上帝的恩典才會臨到人,才會幫助人他們認為人裡面有良善的部分,也就是神秘主義所說的靈魂火花,是經驗哲學所說的良知,也是人文主義所說的自由意志那個東西是沒有墮落,是沒有被罪污染,是正面的東西,他可以使人渴慕救恩,可以使人尋求上帝,這個在初代教會就定為:「半伯拉糾」。這是一個異端,在中世紀的時候惟明論的救恩論,惟明論是天主教一個很強的神學派別,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一個惟明論所掌控的大學受教育。

既然天主教的救恩論沒有問題的話,他們的救恩論,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立場呢?有人認為,天主教比較是行為稱義,其實天主教並沒有否認『因信稱義』,他們絕對相信上帝的恩典是我們得救的基本理由,但是他們比較像是雅各書裡面,強調人得救也要有好的行為。基督教比較強調羅馬書,或者是加拉太書裡面因信稱義的真理,而天主教比較強調雅各書的行為稱義,但是羅馬書跟雅各書並不衝突, 羅馬書比較是攻擊沒有信心的行為;而雅各書比較是攻擊沒有行為的信心,兩者並不衝突。

十六世紀的時候,天主教為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,他們曾經召開了一次天特會議,來加以回應。整個會議的進行,瀰漫著保守反動的氣氛,並且將天主教的救恩論,做了一個很明白的宣告,那就是天特信經所說的:「人是毫無功德被召,上帝使人稱義,乃是白白的恩典,但是當聖靈感動人的時候,人並不是完全不動,而是樂意與 神的恩典合作。」所以基本上天特經的救恩論,是一個合作說,強調人的回應與上帝的恩典合作。天主教認為,人在接受聖靈感動的時候,他有可能加以拒絕,有可能消滅聖靈的感動,但是如果沒有上帝的恩典在先,人想要靠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得救,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就這點來說,天主教絕對不是半伯拉糾的異端。

我們可以肯定的是,他們在講人的回應上的時候,強調人的責任。譬如天主教比較是傾向於我們基督教宗派裡面的亞米念的神學,但是他絕對不是異端,如果我們要認識現在的天主教,我們必須要從三個大公會議來著手。什麼叫大公會議呢?我們在複習一次,所謂大公會議,就是普世的天主教的神學家,跟他們的主教一起聚集開會,最後宣告官方的決定。天主教在現在有三個大公會議:第一個是十六世紀的天特會議;第二個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個梵蒂岡大公會議;第三次是二十世紀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。

 

四、天特會議

我們先來看十六世紀的天特會議,天特會議是近代天主教神學的一個前身跟模式,在這個會議裡面,有一些重大的決定:

第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他們宣布武加大。就是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本是最高的權威經典,拉丁文是中世紀的時候,知識份子才能夠明白的教育語言,一般貧民老百姓看不懂拉丁文,必須仰賴神職人員的解釋,所以在信仰上,造成了文盲的現象,一旦神職人員的教導有偏頗,信徒就會誤入歧途。現在天主教跟基督教大致是相同的,我們會以原文聖經,作為比較可靠的參考權威。

來台灣宣教的長老會宣教士?巴克禮牧師,當年非常強調聖經的翻譯,他致力推動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聖經,他說:「有了你們自己方言的聖經,你們就會自己讀聖經,你們自己就會受聖靈的感動,雖然沒有人講道給你們聽,但是你們自己仍然會明白上帝的旨意。」這個真是先知的遠見。十七世紀的時候,荷蘭在台灣的宣教成績其實不差,但是人亡陣息,主要的原因,就是沒有把聖經翻譯成為本地的語言,天主教在這一點上,他們也漸漸在強調聖經的權威。

第二、他們認為合法的聖禮有七個。除了洗禮跟聖餐禮以外,又加了堅信禮、婚禮、受職禮、告解禮、還有臨終抹油禮。那麼基督教只接受聖餐禮跟洗禮。

第三、是在聖餐上主張化質說,認為餅跟杯在神父祝禱後,就變化成為耶穌的身體跟血,這個很靠近信義會馬丁路德的立場。

第四、他們仍然堅持有煉獄

第五、他們編了一套禁書的目錄。凡是馬丁路德的作品,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領袖的書籍,都成為禁書,不但禁止閱讀,而且要焚燒掉。

第六、繼續異端裁判所。這個惡名昭彰的異端裁判所,有點類似國際秘密警察,很多嚴酷的刑罰都在這裡進行,所以常常成為教皇壓制異己、排除異己的工具,以前十六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,或者是哥白尼都曾經被異端裁判所定為異端。

第七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工作,就是稱義的神學。稱義跟行為合作,這是天特會議最艱難的任務,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學立場;一方面也是回應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。

 

五、天主教的稱義神學:

因信稱義的神學有三個重點:

第一、   強調人在道德上的預備,人要存心歸向上帝,來接受上帝的感動。

第二、   信主不代表得救,信主以後仍然要恐懼戰兢,作成得救的功夫,所以沒有得救的確據,除了我們到死的那一刻。

第三、天特信經,拒絕歸算的稱義,他們拒絕宣告式的稱義。我們都知道宣告式的稱義,是馬丁路德獨特的發現,他把因信稱義帶回到保羅的思想,但是天主教他們拒絕宣告式的稱義,他說稱義不僅是罪得赦免,也是內心的成聖與更新;他們區分理智的信心,以及使人生發愛心的信,而唯獨後者才有功效,才可以滿足稱義的要求。所以信主以後,行為要與信心合作使義更加添。

我們綜合來看,基督教比較強調信主的那一刻,地位的立刻轉變;天主教比較強調信主以後,生命行為漸漸的長期的改變。其實都對,都各有千秋,雖然基督教仍然堅持保羅的稱義觀,但是法庭式的立刻宣告,這四百年來我們看見雙方,基督教跟天主教雙方不斷的協議討論,也發表了一些聯合的聲明,不過天特會議的立場,仍然是天主教主流派的意見。

 

六、耶穌會的成立:

我要介紹天特會議之後,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發生,那就是耶穌會的成立。耶穌會是西班牙的一位退役軍人?羅耀拉所創立的,這個耶穌會有四個任務:

第一、對抗復原教。

第二、提供高素質的教育。他們十分的注重高級知識份子的工作、學生的工作,他們藉此吸收並影響了很多高級知識份子,投入天主教,而且也引導天主教的神學,往系統化的方向去發展。

第三、推廣宣教的工作。在這一點上成就非凡,根據記載,當年創會的七位領袖當中,有一位宣教士叫做沙勿略,他曾經來過中國、日本跟印度宣教,沙勿略跟他的學生,曾經為一百萬個人施洗,成績非凡。

第四、注意兒童的工作。他們曾經講了一句很自豪的話,他們說:「如果你給我一個小孩子,讓我培養他到七歲,那麼他一生都會是很好的天主教徒。」如此引以自豪的教育工作,值得我們留意跟學習。

凡是進入耶穌會的人,都要有一個入會的宣誓,他們的誓詞非常的震撼人心,我節錄部分給各位,他們說:「我不屬於我自己,我乃是屬於那創造我的天主,與代表他的教皇,我要像臘那樣的柔軟,聽其搓揉;其次,我要像死屍一樣,沒有自己的意志跟知覺;再其次,我要像一個人的十字架,可以左右隨人旋轉;再其次,我要像一個老人的拐杖,可以任人擺佈為上帝服務。」這一份誓詞,可 以幫助我們去了解,為什麼耶穌會的工作,他們的宣教工作如此的興旺,因為他們徹底的順服,順服上帝,也順服教皇,耶穌會可以說是教皇制度理念,最完全的實現。

 

七、第二次及第三次的大公會議

1、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

接著我們要來看,十九世紀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。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召開,他們通過了一個教義,就是教皇無謬。所謂教皇無謬,並不是說教皇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錯誤,不是的。所謂的「教皇無謬」,是說,當教皇以全體信徒的導師身分,當他以宗座權威的身分發言的時候,而且是發表有關於信仰跟道德方面的問題的時候,那麼教皇可以得到天主,在彼得身上的保佑跟幫助,使他的言論具有無誤性,也就是說那個源頭,是聖靈超自然的保護跟幫助。這一點我等一下會再說明。

2、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

二十世紀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。召開這個會議的兩位教皇,有一位教皇他途中就去世了,由另外一位來接任,這兩位教皇分別是約翰二十三世、跟保祿六世。兩個都很開明,他們提出了召開大會的宗旨有兩個:一個是回到根源;一個是開放教會回到根源就是回到聖經、福音跟信經的根源上,而不是回到傳統;第二個宗旨是開放教會,來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。因為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比較保守、比較反動,他們定了很多現代的科學,發現現代的思潮為異端,所以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之後,天主教跟社會就脫節了。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,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要打開窗戶,讓新鮮的空氣進來,這一句話成為這一次大會最響亮的口號,由於教皇的開放態度,造成了天主教內部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,越來越多元化,跟我們基督教其實也沒有什麼兩樣。

一直到今天,這一次召開會議最終的目的,是要跟基督教跟東正教合一,他們不但邀請了很多基督教的神學家來參加,作為視察員,他們更不斷的向東正教傳達這個訊息。所以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裡面,沒有任何定罪的文件,非常難得,氣氛友好而寬容,在神學上也希望回到聖經的根源,而且鼓勵平信徒讀聖經。儘管天主教已經有很大的進步跟調整,但是我們跟天主教之間,仍然存有一些障礙跟意見。

 

八、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歧見:

1.啟示權威的障礙

我要提出幾個障礙:首先第一個是啟示的權威。天主教還是相當的倚賴傳統,包括教皇的諭令,包括大公會議的信經,以及歷世歷代的傳統跟習慣,這個就是成為一套牢不可破的權威,雖然他們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,強調回到聖經,但是他們的聖經範圍,跟我們又不太一樣,他們還有次經,而且他們還有靈修用的玫瑰經。不過,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,他們宣稱:「聖經是上帝啟示的根源,傳統的地位不在聖經之上,傳統是用來服事聖經。」所以讓我們放心不少,不過因為還有次經的存在,而且很多讓基督教不滿的信仰是出自於次經,譬如煉獄的存在,這是第一個障礙。

2.教皇無謬的障礙

第二個障礙是教皇無謬,我剛才已經提過了,就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所通過的決定,成為天主教正式的教義,當年通過的時候,其實有一些神學家也有意見,可是最後是以五百三十三票對兩票,絕大多數的通過。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,天主教他們很謹慎、很小心的在使用教皇無謬的權柄,最近一次,應該是1950年,教皇他用了這樣一個特權,教皇無誤的特權,宣布了一個很重要的教義:就是馬利亞 沒有原罪

所以雖然天主教不輕易的使用教皇無繆的權柄,可是每次動用的時候,都會讓基督教跳腳,都會讓我們很難接受,而且教皇無謬這個教義,正是動用以前幾百年天主教教皇的談論,是不是受到無謬的保證呢?當年他們定伽利略、哥白尼為異端,到了1990年才為這個認錯,所以究竟教皇無謬的範圍有多廣呢?

3.馬利亞崇拜的障礙

我們來看我們跟天主教中間的第三個障礙 - 馬利亞的崇拜。天主教多年來,一直高舉馬利亞的地位,他們也宣布馬利亞無原罪,馬利亞升天等等的教義。這是從中世紀以來,相當漫長的傳統,不但信徒習慣向馬利亞禱告,而且神父默想的對象也是馬利亞,因為他們尊重馬利亞的貞潔,她對上帝的順服;但丁的神曲,最後帶但丁去見三一真神的,就是馬利亞。馬利亞成為我們跟基督中間的一個中保,中保中的中保。

漫長的傳統由來已久,主要是因為神學上的問題,在中世紀的時候,天主教的神學,把上帝看做是一個很嚴厲的審判官,信徒做錯事情就會被定罪,所以耶穌變成一個很嚴厲的審判官,變成一個望之生畏、遙不可及的角色,必須要由另外一位溫柔的母性的角色,來引導我們到耶穌的面前。

     另外,一個神學的缺憾就是,過去的基督論比較強調耶穌的神性,忽略了祂的人性,所以信徒不太能夠感受到,上帝能夠體恤人的軟弱跟痛苦。所以在上帝跟人中間,就製造了一大串聖徒來崇拜,天主教他們也承認,馬利亞的崇拜是他們跟基督教之間的障礙,所以教皇也成立了一個督察的小組,謹慎的查看,各地天主教會馬利亞顯聖的紀錄,是不是真實的,敬拜馬利亞的現象,是不是超過了聖經的範圍。

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,有一個官方的文件宣告說:「馬利亞是人不是 神,馬利亞當受尊敬,不當受敬拜,她當受尊敬,因為他是耶穌的母親,因為他跟門徒一樣是耶穌的見證人。」雖然官方有這樣的認知,但是因為平信徒很多人仍然不讀聖經,仍然是文盲,對真理很陌生,所以民間普遍的還是存在著,敬拜馬利亞的迷信現象。

4.文化妥協的障礙

我們再來看,我們跟天主教之間的一個障礙,就是對文化的妥協。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的環境,有祭祖的問題,其實在兩百多年前,在明朝、清朝的時候,已經有這樣子的爭論,當時在中國有三大天主教的差會:道明會、方濟會跟耶穌會。耶穌會主要傳福音的對象,是知識份子,他們認為祭祖是慎終追遠,是讓為人子女的有表達思親的一個管道;可是方濟會跟道明會,他們主要傳福音的對象,是平民老百姓,他們會認為祖先,已 經死去的祖先是鬼神,他們甚至會回來吃祭物,所以方濟會跟道明會就禁止祭祖。

所以三個差會在中國內部已經有了爭論了,他們就要稟告教廷,可是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,每次一來一往,這個文件的來往費時好多年,所以最後宣教士需要應地制宜,按照自己修會的理解方式來處理。今天,天主教他們仍然依循著利瑪竇時代耶穌會的決定,允許信徒可以,以慎終追遠的態度來祭拜祖先,一般說來,天主教在文化上的態度比較寬廣,甚至到了個危險的地步,他們說:「在基督教以外的文化或者是宗教,也有真理的亮光,在偶像中尋找未識之神者,就離天主不遠;如果能夠按照良心的指示,去行上帝的旨意,那麼可以得永生。」這個讓基督教很擔心,太寬的尺度,我們沒有辦法接受。

但是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,有另外一個文件來平衡,對於文化過於寬廣的態度,這個文件叫做大公主義法令,提到說:「惟有藉著耶穌基督的大公教會,才是獲得救恩的全備媒介。」也就是說,教會之內、基督教之內才有救恩,那麼這一點,又讓我們基督教比較放心。

 

九、結論

我們跟天主教之間,仍然有障礙,仍然有一些神學上的衝突,仍然有一些意見的爭執。這四百年來雙方不斷在溝通,不斷的在協調,最近這幾年,也發表了一些聯合聲明,雖然彼此的歧見仍然存在,不過,透過這一些神學的討論跟溝通,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靠近。我們今天介紹天主教到此結束,謝謝您的收看。

 

     註:
此信息文字直接自GOOD TV空中主日學節目中選錄整理,並未經講員再次過目。如有疑問請參照原節目影音檔,或向GOOD TV洽詢。GOOD TV網址:http://www.goodtv.com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